(Merxwire綜合報導/台灣台北) 剛進入節氣的寒露時節,氣溫明顯降低,早晚溫差更大,白天變得較不會炙熱,夜晚也感覺到陣陣涼意。代表著陰寒之氣的漸生,更要注意下半身的保暖。氣溫下降也會影響心情的起伏,不小心就會陷入低落的情緒中,所以中醫提醒大家秋寒露時節要注意保持心情平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有助於退寒氣以及保持身心穩定。
進入寒露時節,氣溫明顯降低,早晚溫差更大,夜晚也感覺到陣陣涼意。代表著陰寒之氣漸生,更要注意下半身的保暖。氣溫下降也會影響心情的起伏,所以中醫提醒大家秋寒露時節要注意保持心情平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有助於驅退寒氣。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著節氣養生是中國人的古老智慧,他們認為若能“應天順時”保健身心就能自然地健康長壽。秋天在五行中屬金,講究的是氣能的流通順暢,我們要排出體內的混濁之氣,吸進純淨空氣,才能達到秋天養肺的效用,照顧好我們的免疫系統、呼吸系統和皮膚的健康。而秋天時而燥熱,時而溼氣過重,都會讓過敏症狀和肌膚乾癢變得更加明顯,早晚的溫差也增加了感冒的機率。
由於早晚溫差較大,若是身體的體溫調節力不好,就會造成血管收縮和擴張的力道過大,較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更是危險。因此先秦古語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之說,認為秋天不要過度保暖,不要太快穿上長袖衣物,可以稍微吹風受凍適應低溫,反而有助於養生,減少因為溫差變化引發的心血管風險和感冒不適症狀。
雖然秋凍可以養生,但要用對方式且要因人而異。年齡過小的幼童以及年齡過長的老人,罹患心血管疾病、腦部疾病、腸胃潰瘍以及慢性腎臟病患者,必須注意保暖,較不適合過凍。虛寒體質及手腳冰冷的一般人還是要注意手腳和腰腹部的保暖,盡量穿著長褲和著襪子,養成泡腳或是泡澡的習慣以促進下半身循環,調理虛寒體質。
即使是適合秋凍的體質,也要注意有四個部位不可受凍。第一個部位是腳部,中醫有寒氣從腳入的說法,且腳也是身體中離心臟最遠同時最怕冷的部位,若是腿部受凍,則會影響全身的循環,造成體內器官損傷,因此不可受凍。第二個不可受凍的部位為關節組織,因為關節部位如膝關節和肩關節在濕冷時較易有發麻和痠痛等不適感出現,未來也可能引發風濕性關節炎,故要注意保暖。
第三個不可受凍的部位為頭頸部。在傳統中醫中,頭部為陽氣匯集之處,如果受了風寒,保護健康的陽氣就會受損。且頸部有許多神經和微細血管,若受凍會讓血管收縮,影響頭部的供血量,不可不謹慎處理。所以中醫師建議大家盡量不要清晨洗頭,避免吹風受涼,外出時也可戴上帽子和圍巾,保護頭頸部,也可減少惱人的頭痛問題。
第四個不可受凍的部位為腹部。因為腹部有許多重要的經絡,像是肝腎經和腸胃經,所以在中醫來說,腹部受寒就會影響臟器的正常功能。且腹部受寒也會造成女性生理期的不順暢和經痛困擾,也較易消化不良及腹瀉,所以做好腹部保暖也相當重要。天冷時可穿上較為保暖的褲子,也可搭配熱敷,舒緩疼痛不適感。
因此在秋季我們要注意潤肺養氣,留心呼吸系統的保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提升肺活量,並多到大自然走動,呼吸新鮮空氣,維持心肺健康。並依自己的身心狀態適當秋凍,增強體魄,但要注意局部保暖及天寒時即時添衣,維持一定的飲水量以保持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多吃白木耳、水梨、山藥和白蘿蔔以養肺,多吃當令水果,如香蕉、葡萄、橘子等來提升免疫力並生津解燥。順著節氣養生,才能健康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