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美國紐約)根據哈佛大學小兒科及精神病學教授尼爾遜(Charles Nelson)及其團隊演算推估發現,從2020年4月至今,在美國已有20萬餘名兒童因為COVID-19疫情的影響,讓他們的父母或是監護人染疫死亡,頓時失去看顧他們的依靠,因而成為「疫情孤兒」(COVID orphan),這已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得不重視的潛在重大問題。
COVID-19疫情不只是帶來生活的改變和經濟的衰退,也帶來了生老病死的沉痛經歷,有些人在疫情之中失去了親友,有些兒童更是失去了父母和主要照顧者,成為了「疫情孤兒」。協助他們,關注這些重要的社會問題,疫後的心靈重建仍是漫漫長路。
COVID-19疫情已蔓延及影響全世界將近2年的時間,根據WHO統計數字,全球確診人數已超過2.85億人,死亡人數更是高達542萬人,疫情不只是改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慣與生活,學習工具和工作模式轉變成更多不接觸人群的居家或線上操作,一般人的生活經濟到全球經貿都產生了不小的衰退與變動,對許多人的「人生」也造成了莫大的影響。有些人失去重要的家人、有些人失去經濟來源,不斷變異的病毒讓疫情一波一波襲來。近期傳播力驚人的Omicron變異株病毒已取代Delta變異株成為WHO「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並造成超過1.3億人確診以及奪走50萬人的生命,讓很多人陷入病痛及傷痛當中,COVID-19病毒散播力目前似乎永無止境。
COVID-19疫情造成數以萬計的家庭破碎
疫情孤兒的現象不只是發生在美國,更是真實發生在疫情壟罩下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區域中,尤其是在少數族裔及經濟情況較弱勢的家庭或是區域裡,失去父母及監護人的比例遠比白人族群高出許多。因為這些族群通常得到的社會支持較少、工作收入較低且醫療保險較不足夠,在醫療費用較高的國家,如美國來說,可能就會因為負擔不了治療費用或是就醫順位排序較後面,以至於錯失接受治療的黃金時刻,最後演變為重症或是死亡的人數相對也較多。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統計資料顯示,平均每四位染疫死亡的人口中就有一位為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或是監護人,因此以美國近90萬染疫死亡人次來推估,至少已產生了超過20萬名的疫情孤兒。鄰近的南美洲國家祕魯已有超過20萬人因染疫死亡,也因而產生了數以萬計的疫情孤兒,在某些弱勢家庭中,甚至出現了家中有一半的孩子其實是染疫死亡親友所遺留下來的孤兒,這讓原本經濟狀況就不好的家庭,變得更加辛苦。
難以復原的心靈創傷與岌岌可危的經濟問題
-
心理問題-創傷症候群
兒童在失去主要照顧者後,家庭需求失能,巨大轉變將對兒童產生終生的影響。如果後續沒有做好適當的安排,可能會造成兒童出現各種反向的轉變,像是學業開始退步或是出現不尋常的情緒反應,列如出現沒有自信、輟學、自殘、憂鬱、暴力等行為。如果經歷傷痛時已是具有認知力的年齡,將會造成更深層的精神創傷,甚至選擇一些麻痺自殘的不當行為,同時避談任何人和逝去家人有關的事。
-
經濟問題-照顧者壓力
有些照顧者在失去因染疫而死亡的配偶後,必須獨自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也有個人或家庭一肩扛起病逝親友所留下的孩子,甚至有剛成年的兄姊擔負起照顧幼小弟妹的責任,這些承擔者的心理及經濟壓力都會因此加重不少。關於疫情孤兒的後續照料問題,前述所提到的哈佛大學教授尼爾遜建議以親戚撫養為主,次之為送至寄養家庭,非不得已絕不要能把這些孩子送到集體之家(group homes)、居家照顧(residential care)等機構,尤其是較年長的孩子。因為年齡的關係,這些孩子對於創傷的感知力會較強烈,若沒有得到妥善照顧,很有可能會出現偏差行為。
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在遭遇重大創傷後所產生的嚴重壓力後遺症。主要可區分為三種症狀類型:過度警覺、冷漠逃避及重複體驗創傷。遭遇此病症的人通常是直接經歷或是曾經目擊天災或是人為災害、嚴重的身體傷害、綁架、戰爭等令人恐懼的事件,也可能是得知重要親友的創傷事件而導致。後續會出現的創傷症狀有極度恐懼、徬徨無助、焦慮、悲觀、憤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兒童則常會出現混亂或激動的行為。
重大的打擊可能會演變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圖/unsplash.com)
察覺自己的傷痛,好好陪伴自己
如何察覺自己的創傷-在傷痛來臨時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 腦海中不斷浮現創傷經歷的畫面,猶如噩夢不斷的感覺,揮之不去。
- 恐懼、焦慮、憤怒、過度警覺等多種情緒交叉出現,也可能會變得冷漠與麻木不仁。
- 身體跟著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心跳加快、肌肉緊繃、聲音和身體顫抖,甚至白天無法專心或夜晚無法安眠。
- 出現很多跟創傷經歷有關的負面或災難性想法,覺得處境危險或是災難即將發生,甚至出現自殘式行為。
面對傷痛你能做的是-好好照顧自己
- 覺察自己是否處於創傷狀態,如陷入負面情緒、創傷畫面不斷出現、肌肉緊繃、焦慮緊張、過度提高警覺等。
- 試著安撫自己,如練習深呼吸,輕撫胸口,讓心跳緩和下來。慢慢把自己拉回理性狀態,告訴自己那些事都已過去了
- 為自己尋找一個安全的環境,讓自己不會感到害怕也較不易傷害自己,杜絕所有酒精和非法藥物的麻痺方式。
- 找個可以信任的人聊一聊,釋放情緒。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以得到中肯的意見和學習克服創傷的方式。
- 閱讀及學習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知識,了解自己可能出現的症狀,較能因應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疫情改變了生活型態,影響了整體經濟,讓許多人經歷生老病死,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重大變化。而一個接著一個的病毒變異株出現,讓我們無法確定還要多少時間,大家的生活可以回復「正常」。在世界各國疫苗接種覆蓋率提升,病毒趨向輕症化後,2022年的世界經濟在全球三大主要機構預測下還是可能會以平均4%到5%的比例保守成長。但創傷後的心靈呢?要如何恢復正常,會留下多大疤痕,能在坦然面對和傷痛弭平後,以正面信念堅定成長嗎?而這些加諸的經濟壓力能安然度過嗎?沒有人知道答案。病毒蔓延的時間可能就在這2~3年間,但隨之而來的龐大壓力和巨大傷痛將會是另一波更大的考驗,疫後重建仍是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