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編譯/台灣台北) 衣櫃的衣服永遠少一件?這是許多愛美人士的共同想法,總覺得不同場合需要不同樣式的衣服和鞋子來穿搭,一方面展現自己,一方面也是對於場合的尊重。因此更新速度快且款式多樣化的快時尚品牌已經風靡世界許多年。但也因為快速更新的概念引發了不少環保爭議,歐盟統計平均每人每年會丟棄12公斤的衣鞋,增加環境負擔也增加了許多處理成本。
人們穿搭不同樣式的衣服和鞋子,除了展現自我以外,也是對出席場合的尊重,促使款式多樣化的快時尚品牌風靡世界,但也因此引發環保爭議。歐盟統計平均每人每年會丟棄12公斤的衣鞋,引發嚴重的環境災難。
快時尚商品因為更新速度快加上有些品牌的價格也蠻親民的,讓消費者不小心就會陷入其中,越買越多,也讓每年丟棄的衣物和鞋子數量跟著增加,製造了不少垃圾量。即使近年來已提倡多種回收再利用的方式,來減少這個問題對於地球環境的衝擊,但成效有限。目前約有22%的棄置衣物和鞋子能以不同的形式再利用,但依舊有78%的廢棄衣鞋需要以淹埋或是焚燒的方式處理,因此被認為是現代化的環保災難。
時尚的代價是什麼?世界銀行估計時尚產業每年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0%,2020年全球紡織業在生產時約使用了1.75億噸的初級原料,數字驚人。而且生產紡織品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水資源,包含200億噸儲存在土壤中的雨水,以生產棉花;以及40億噸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來製作成品,耗水量僅次於食品業和娛樂文化產業。因此歐盟針對服裝業者提出徵收廢棄管理費的草案,預計一件衣服收取0.12歐元,也就是台幣4元左右的費用,作為後續處理使用。
為了地球永續目標,這是個必要解決的課題,因此各界專家學者嘗試尋找出改善這個問題的方式。除了計畫徵收處理時所需費用,以支付處理時需要的人事物成本外,也希望藉此減少服飾業者生產過速或是過度的問題。同時也尋求廢棄物再利用的解決方法,讓它們轉變為可再使用的物料,也就是回到循環經濟中,減少浪費。
首先,可做的第一步就是建構好專業的二手回收機制及販售平台,讓廢棄衣物能夠方便有效地被回收,經過分類、清潔消毒、拍攝照片及整理基本資訊後再上架販售。二手衣平台業者提到他們的平台已經上架超過9萬件以上的衣物,且透過他們的經營模式已售出了七成,省下了120萬公斤以上的碳排放量以及2億以上的水資源,為地球帶來永續的綠色貢獻。
在歐洲部分國家設有大型衣物回收慈善中心,裡面堆放著滿坑滿谷的衣物,輸送帶旁站立許多工作中的婦女負責將衣物一一分類,部分商品完整度較好的衣物在經過清潔處理後會送至回收計畫商店中販售。二手商店中的衣物除了較全新的衣物便宜外,主要目的是讓這些被丟棄的衣服回到永續性循環經濟中,因此他們計畫在西班牙將二手服飾店從百家拓展到300家以上,以落實這個環保計畫。
除了讓廢棄衣物回到二手平台或是商店中販售外,另一個回歸循環經濟的方式就是分類再製。回收過程中使用裝置有紅外線光譜分析及光學辨識技術的衣物分檢儀器來檢測衣物的纖維成分,將其依照顏色和材質分類,透過科技幫助這些衣物找到再利用的價值,便能改造為新衣服再販售。
業者將分類出的回收衣物,透過化學分解技術製成聚酯粒,轉化為再生衣物的主要原料,將其投入服飾業的生產線中。有些品牌也會加入回收處理過的寶特瓶塑料一起重製為聚酯材質的循環衣,以實現廢棄衣物再製的永續目標,減少農業原料及水資源的浪費,達到節能減碳的環保效益。
不過循環衣也有困難點待需解決,由於是由多件衣物重構而成,在材質標示上難度較高,所以通常只能達到一次性循環;加上材質以聚酯纖維為主,因此多再製為機能性服飾,較無法轉回非機能性服飾產線;再製過程中有許多額外處理成本,因此總生產成本較一般衣物平均會高出三成左右,需要花更多心力教育製造商和消費者,讓他們願意為了愛護地球而承擔較高的生產和消費成本,需要一些時間來磨合。
服飾業者提到目前約有三成消費者理解他們回收衣物的機制,但是在疫情過後由於擔心病毒殘留問題,有些原本有意願購買二手衣物的客人,也出現了猶豫態度,需要多花時間與消費者再溝通。歐盟除了提出徵收處理費草案以及極力落實紡織循環利用外,相關環保法規還包含禁止銷毀未出售的服裝、建置完善的廢棄物回收系統以及處理標示不實的綠色標籤,希望用嚴格的法規管制過度的資源消耗和浪費,減少快時尚帶來的環保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