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綜合報導) 通貨膨脹(Inflation)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從生活日用品、食品到汽油和水電等能源花費,幾乎通通上漲,全球物價上漲率已到達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英美等已開發國家過去一年中物價上漲的速度為近40年來最快。人們每月生活成本增加許多,從歐洲到美國,從亞洲到中東,數千萬家庭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通貨膨脹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生活日用品、食品到汽油和水電等能源花費,幾乎通通上漲,全球物價上漲率已到達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全球數千萬家庭受到通貨膨脹影響。
各國通貨膨脹的現況
通貨膨脹通常是指物價水平在一段時間內普遍、持續及顯著的上漲,若通膨率比民眾收入增加的比例高,人民生活壓力就會增加,收入相對實質價值就會下降。經濟學家大多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來衡量家庭購買日常消費品和生活費用的變動狀況,並以此來評斷通貨膨脹現況。
以英國為例,今年2月時,通膨率也就是CPI年增率已達到6.2%,為30年來最高;4月時已達9%,而且持續升高;7月時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公布的數據為10.1%已創40年來新高。以生活必需的食品類如麥片、麵包及肉類上漲速度最快,民眾在經濟衰退之虞還要面臨生活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
美國今年以來的通膨率也屢創新高,2月時通脹率已達7.9%,突破40年來紀錄。6月時在能源及房屋租金齊漲的壓力下,CPI年增率來到9.1%,再創新紀錄,讓聯準會不得不以大幅升息因應通膨。上漲幅度較大的為汽油、居住成本與食品價格。汽油價格從去年年初平均油價每加侖2.39美元到今年6月已漲至每加侖5美元,創下新高。
不只是歐洲與美洲,亞洲國家也受到全球動蕩影響,物價齊聲上漲。以台灣來說,影響較大的是食物價格,近一年來通膨率變動為7.4%,僅次於印度的7.8%,以蛋類漲幅27.98%最多,漲幅第二的為蔬菜,上漲22.12%,肉類為7.88%,外食成本則增加5.88%,為近14年來最高。主因為進口物料上漲,讓飼養成本大幅增加,同時也受氣候變遷影響。
韓國漲幅較高的為汽油和外食價格,汽油漲幅為26%,最高點已破9年來新高。食物價格中以外食上漲幅度較多,增加7.4%,讓不少上班族開始縮減娛樂支出,甚至兼職以增加收入。日本則以漲價之夏來形容這波物價上漲,主要是因電價和物流費用調升,連帶影響生活用品如食品和衣物價格上漲。
通貨膨脹的可能原因
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認為COVID-19疫情爆發後,世界能源、貨運成本及商品流通性都受到影響,加上歐美各國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變化,導致食物和能源價格不斷上漲。仰賴國外物料的國家,受到原料供應不足、物料價格調漲、運輸時間拉長及貨運費用增加等變化,產生了「輸入性通貨膨脹」,只能藉由調漲商品價格來因應各種超額支出,全球進入了高通膨和高利率的新世代。
COVID-19疫情對世界造成的後作用力遠比想像中深遠,全球性通貨膨脹就是其中一環。世界在疫情衝擊初始,能源價格因為封城和各種居家政策及國際航運停擺而下跌。到了中後期因需求增加及國際貨運往來變得更加頻繁,價格開始飆升,以美國石油價格為例,之前每加侖平均為2.39美元,目前平均為3.31美元,已達到近7年來最高,天然氣價格也持續飆升,尤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更為嚴重。
能源價格上漲連帶造成各類運輸成本上揚,原料和商品運送至工廠和店舖的成本跟著提高。以一個40英尺標凖貨櫃的運費為例,以往從亞洲運至歐洲的費用為1500元美元,現在已漲至1.7萬美元,超過10倍以上的漲幅,讓最終的零售商只好調整商品價格,成本因而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新冠疫情期間因為生活模式調整,很多人改為居家上班或是轉換工作,各國國內以及與鄰近國家的往來貨運量大增,貨車司機需求人數上升,但由於染疫人口居高不下,人員短缺嚴重,因此不只招不滿人,企業也需調高薪資來吸引員工。當疫情趨緩後,餐飲業與零售業開始復甦又面臨找不回員工的窘境,只好祭出各種獎金及調升基本薪資來刺激員工回流,人力成本增加,也成為各產業提高售價的原因之一。
疫情封鎖期間有些產業停擺,有些產業則因應生活方式轉變而需求增加,如修繕業及居家日用品。起因為有些公司與廠房選擇在停工期間裝修及添購設備,一般民眾也花較多時間在家生活,因此居家用品和3C產品需求提升,相關物料如木材、塑膠、混凝土和電腦汽車所需的微晶片等都面臨短缺或調漲,這些變化助長了物價的上漲。
在這波通貨膨脹中,也有一些產業因而得利,營利大增,比方說開採和提煉石化燃料的能源企業,像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Aramco)、穀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及英國天然氣的母公司森特里克(Centrica)的利潤都翻倍大漲。在俄羅斯天然氣供應鏈斷絕情況下,煤礦產業亦受到關注,礦業巨擘嘉能可(Glencore)熱煤部分獲利創下150億英鎊的新紀錄。
疫情期間的國境封鎖政策促進了航運業務量大增,貨櫃供不應求,各大港口壅塞,也是此波物價上漲中主要得利產業。各種糧食價格因產量或供貨不足造成價格上漲,如小麥就上漲了25%,讓穀物貿易公司營收增加許多。投資者為了保值便把資金流入高級名錶和葡萄酒產業,葡萄酒銷售量和價值跟著上揚。但同時間絶大多數消費者和企業仍舊處於物價上漲的艱困環境當中。
隨著各國疫情趨緩及逐步開放,許多民眾對於生活成本升高本就大感吃不消,又遇上這二年氣候異常情況加劇及俄烏戰爭爆發,讓咖啡供應鏈、水力發電、天然氣及糧食供應和歐洲河運成本都經歷嚴重困境和價格波動,通膨與物價上漲問題更加嚴重,轉變為各國經濟政策上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預估今年英國國內通膨率將有機會超過13%,且經濟衰退狀況會持續至2023整年度,將以貨幣政策、調整稅收和支出補助政策來因應物價上漲及幫助企業度過困境;美國聯準會(Fed)則以升息政策來穩定通膨幅度;台灣以央行升息及制定相關行政措施以因應食品通膨。經濟學家預期短時間通貨膨脹形勢不可能緩解,也會牽動其他消費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