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編譯/日本大阪) 在日本吃海鮮從來不是難事,超市或壽司店隨便走進去都能嚐到大海風味。但你有想過嗎,現在端上桌的那些海味,不一定是從海裡撈回來?從海膽到真鯛,越來越多日常食材其實來自養殖場,而這股悄然加速養殖潮正重新塑造日本水產版圖。
受到氣候變遷、海藻減少與漁獲不穩等影響,日本海鮮供應正從野生捕撈大幅轉向養殖,而養殖場快速擴張也正悄悄重塑日本餐桌主流風景。

日本人有多愛吃海鮮?從早餐烤魚、午餐生魚片,到晚餐居酒屋烤物,餐桌上幾乎隨時都有海味相伴。統計顯示日本一年人均海鮮消費量約23公斤,超多數國家。因為吃得多、需求大,沒辦法只靠大海自然供應,特別在漁獲不穩的現在,更需要一個能全年生產、品質固定方式。於是養殖漁業就成了最可靠替代選擇。
近年全球海洋因氣候變遷與過度捕撈而面臨壓力,海水升溫與漁獲不穩也讓許多以海產為主的漁港難以維持傳統捕撈模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指出,全球水產供應雖在 2022 年達到 1.85 億公噸新高,但成長主要來自快速擴張的養殖產量,而非長期停滯的野生捕撈。
在日本市場裡,海膽是最能反映這個供需拉扯象徵性食材。日本近海海藻森林萎縮,使野生海膽變瘦、品質下滑。相關生態研究指出,日本北部部分海域海藻覆蓋率十年來明顯下降,導致海膽不易成長。為了彌補缺口,科學家以廢棄蔬菜作為餌料,使海膽的可食部比例從2–3%提升到15–20%,大幅提高經濟價值。這股養殖潮也吸引大型企業加入。迴轉壽司品牌「壽司郎」母公司 FOOD & LIFE COMPANIES 已宣佈協同水產技術公司,將在 2026年啟動大型海膽陸上養殖基地,年產量可達數百噸,確保旗下店鋪能穩定供應海膽軍艦並降低市場波動。
然而,日本養殖發展並不只集中在海膽,真鯛、鰤魚等常見魚種也正透過更精準技術逐步擺脫對野生捕撈的依賴。近年魚粉價格攀升、海水高溫與各類病害風險,使傳統養殖的成本與不確定性同步增加;但 AI 餌料控制、循環水系統以及降低魚粉比例的飼料配方,正成為協助業者穩定生產的重要工具。

雖然養殖場不是環境萬靈丹,但日本正嘗試把養殖從「量產食材」轉為「支援生態」下一階段。例如肥育瘦海膽、避免海藻被啃光,降低魚粉使用,或利用循環水控制污染,都是在平衡海鮮供應與保護海洋之間的努力。隨著技術成熟與市場需求同步推動,日本水產業正走向一條新永續路線,讓人們在享受海味同時,也能為海洋留下一絲喘息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