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報導/美國波士頓) 每天使用的清潔劑、洗衣精、塑膠餐盒或香氛蠟燭,看起來平凡無害,但可能正悄悄影響孩子健康。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許多日常用品化學物質會殘留在空氣、灰塵與食物包裝裡,最終進入孩子身體。
幼兒體內被檢測到多種來自日常用品的化學成分,專家提醒生活環境中,潛在有害物質可能比我們意識到的還要多更多。

這項研究由環境健康科學家Irva Hertz-Picciotto教授與其團隊主導,分析來自 4 個州(加州、喬治亞州、紐約州與華盛頓州)共201名2至4歲兒童的尿液樣本。研究檢測了111種化學物質,結果顯示其中96種在至少5名兒童中被檢出,48種出現在超過一半受試者中,34種則在超過90%的兒童體內被發現。
這些化合物來源包括塑膠製品、個人護理用品、防火塗層材料、農業與家庭用殺蟲劑等。研究人員指出,許多化學物質並未被納入美國現行國家健康監測計畫中,因此實際暴露範圍可能被低估。
雖然多數化學物質濃度並不高,但對仍在發育階段幼兒來說,長期暴露仍可能造成健康風險。研究團隊認為,我們以為熟悉的生活用品,其實藏著許多從未被追蹤過的新型化學物,而幼童免疫與神經系統尚未成熟,即使微量接觸,也可能對荷爾蒙平衡、過敏反應或專注力造成影響。另外,在樣本中常見物質包括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全氟化合物(PFAS)及部分合成香料,這些成分已被多項研究與內分泌失調及發展遲緩風險連結。
根據美國環保署資料,目前市面上仍在使用的化學物質約有4萬種,每年還有數千種新化學品被登錄上市。由於審查程序有限,許多新化學物質在投入市場前並未經過完整的毒理或長期暴露評估,造成環境與健康監測之間出現落差。

不過,面對這樣現象,專家建議家長不必過度恐慌,日常生活中可減少孩子接觸化學物的機會,例如避免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改用玻璃或陶瓷器皿,或是挑選標示「Fragrance-Free」清潔用品,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環境乾淨,都能有效降低家中化學殘留。
雖然多數檢出的化學物質濃度偏低,對健康的具體影響仍需更多研究釐清,平時從日常小習慣著手,選擇成分簡單、無香料的產品,並保持居家環境清潔與通風,以減少不必要的化學接觸,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改變,長期下來能讓孩子生活環境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