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腸胃科醫生示警 早餐吃麵包身體危害大

日本腸胃科醫師福島正嗣認為早餐吃麵包對身體有多種負面危害。(圖/unsplash.com)

(Merxwire綜合報導/台灣台北) 香酥可口的麵包是許多人的早餐選擇,好吃又方便,對於忙碌現代人來說是一個可以兼顧時間的好選項。日本腸胃病專家福島正嗣(Fukushima Masatsugu)博士特別提醒大家,麵包其實並不好消化,也會讓一早起床的血糖飆升,讓我們陷入高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中,同時也會破壞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因此是時候該戒除早餐吃麵包的習慣了。


麵包是許多人的早餐選擇,好吃又方便。日本腸胃專家福島正嗣博士提醒大家,麵包其實不好消化,也會讓早上起床後的血糖飆升,讓我們陷入高碳水化合物需求中,同時破壞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


日本腸胃科醫師建議若有胃痛、腹瀉、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的人可先嘗試減少食用碳水化合物兩周。(圖/unsplash.com)

福島醫師在日本主要是以胃腸、肝膽及胰道疾病手術而著名,身為腸胃肝膽專科的他其實也曾經非常愛吃麵包這類的碳水化合物,也因此當時有肥胖、血脂過高、胃痛、偏頭痛和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甚至需要服用藥物控制。在40歲後開始出現膝蓋疼痛症狀,啟動了他戒除碳水化合物的念頭。這個改變讓他在2個月內體重減少了10公斤,腸胃症狀改善了,三酸甘油脂從160 mg/dl的臨界值降至正常值,因此開始在日本大力推廣「早上不要吃麵包」的活動。

早上吃麵包危害健康的五大原因

醫師從累積超過10萬名病患的臨床經驗及資料中,統計和檢視分析,提出了早餐吃麵包可能危害健康的五大原因:

  1. 麵包中含有的麩質和食品添加物恐會影響消化,造成消化問題:麩質是麵粉中的蛋白質,讓生麵團有黏性也讓烤出來的麵包較柔軟。但麩質在消化的過程中可能會無法完全消化,黏性物質就會和小腸的絨毛糾結,影響消化機能,引發過敏、腹痛或腹瀉等症狀。而且麵包烘烤的過程中,小麥的蛋白質會和糖結合成末端糖化產物(AGEs),也就是表面焦化的部分,較易造成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也讓身體器官容易發炎及引發心血管疾病。

  2. 麵包在腸胃中停留時間長達6小時,屬於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博士在累積3萬次結腸鏡檢查、6萬次胃腸道內視鏡檢查及2千次胃腸道手術後,檢視紀錄後發現,停留在腸道時間較久的是碳水化合物,麵包約為6小時,米飯則是10個小時。反而是我們認為不好消化的肉類幾乎沒有餘留。加上有些麵包鈉含量頗高,以大家常吃的吐司為例,每100g約含有500至600mg的鈉,較等量的洋芋片還高,過多的鈉讓我們較易水腫和便秘,也會刺激夜晚修復好的消化道黏膜,造成腸胃發炎。

  3. 早晨起床時食用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值急遽上升:人體在早晨原本就會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因此糖份吸收率較其他時段高。麵包的原料小麥,平均每100公克含糖量為42.2克,將導致血糖先急遽上升,早餐後1至2小時又快速下降,劇烈波動易引發動脈硬化、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4. 大腦血糖上升讓胰島素開始分泌,然後進入渴求碳水化合物的惡性循環:早餐吃進麵包時讓血糖快速升高,身體便開始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而胰島素又會讓大腦產生想要吃更多碳水化合物的渴望,因此進入高碳水化合物需求的循環當中。往往在早餐吃完麵包的二小時後,又覺得餓了,便開始進食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帶給消化系統莫大的壓力。

  5. 早晨時間若攝取過多糖分,會打亂自律神經系統和生理時鐘的平衡:人體中的血液和器官由自律神經系統所掌控的,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白天的活動由交感神經主導,有助於血液循環但會抑制消化;晚上則由副交感神經主導,可讓身體休息放鬆同時促進消化。若是在早餐時進食麵包,攝取過多糖分則會影響二個系統的交接工作,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影響整天的作息狀態。

醫生建議想要變得健康可從控醣生活開始,因此建議大家戒除早餐吃麵包的習慣,尤其是有腸胃不適症狀以及想要減輕體重的人。在早餐停止吃麵包後,許多患者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態後回饋了許多正向改變,包括消化變好,腹痛和腹瀉症狀減少了,胃食道逆流、偏頭痛和情緒焦慮情況也改善了。

若早餐不適合吃麵包,有甚麼其他更好的選擇呢?醫生及營養師建議可以全穀雜糧類的粗澱粉為主,搭配奶類、雞蛋、無糖豆漿等優質單白質,再吃一些堅果類食物補充好油,同時加上蔬果的膳食纖維來調控血糖,讓早餐擺脫精緻澱粉,以富含營養價值的原型食物為主,就能維持血糖和腸胃健康,也能改善日常累積的惱人症狀,變得健康又美麗。

早餐可以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搭配蔬果和堅果類,並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圖/pexels.com)

Related posts

京都傳統工藝品受海外旅客熱愛 百貨免稅銷售額激增

日本郵政新年明信片發行量創新低 結合禮物傳遞服務帶動買氣

每天冥想靜心 找回專注力和好心情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