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新變異株崛起 研究發現疫情變化讓七成民眾無法專心工作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七成的員工表示無法專心工作。(圖/pexels.com)

(Merxwire/台灣台北) 全球疫情又有新變動,歐美接連出現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與BA.5,傳染力與致病力更勝於BA.1及BA.2,被稱為「完美進化」的新變異株,讓疫情又有波動,嚴重影響工作時的心理健康。美國心理健康協會(MHA)在2021年針對17家企業的11300名員工進行調查,以了解COVID-19疫情之下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態。


美國心理健康協會針對17家企業萬名員工進行調查,以了解COVID-19疫情下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態。78%的員工認為疫情帶來的工作壓力已影響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擔心被傳染及感染後影響到工作和經濟,因而牽連到情緒,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機率也跟著升高。調查顯示7成員工在疫情下無法專心工作。


疫情波動造成工作壓力增加,影響員工心理健康,專心度下降,同時不知道該如何求援。(圖/pexels.com)

其中78%的員工認為疫情帶來的工作壓力已影響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擔心被傳染及感染後對工作是否會造成影響,也擔心疫情讓工作和經濟變得不穩定,因此牽連到情緒,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機率也跟著升高。調查顯示7成員工在疫情下無法專心工作,且一半以上的員工不知道該如何得到心理方面的援助,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受到疫情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也示警,憂鬱症已成為近年失能疾病的第一名,COVID-19疫情讓此問題加劇;蓋洛普(Gallup)最新全球工作環境報告調查也提到從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45%的工作者認為生活嚴重受到影響,工作壓力已超越以往最高值,疫情造成國際往來不便、居家上班和失業問題,讓43%的工作者倍感壓力。「員工投入度」,也出現了近十年來首度下滑情形。

澳洲昆士蘭大學於2021年發布的研究數字顯示,疫情影響下全球罹患憂鬱症及焦慮症的人口大增,也讓失能人口數字上升。數字顯示憂鬱症造成的失能調整人年數(DALYs)為4940萬人,焦慮症則為4950萬人,其中女性較男性嚴重,年輕人較老年人受到較多影響,患有慢性病、癌症和氣喘者也較易出現精神障礙症狀。疫情越嚴重的國家或區域,此現象越嚴重。

造成心理問題加劇的主因為疫情蔓延下,整個社會被前所未有的壓力籠罩,擔憂被傳染也擔心工作受到影響,如果周圍有親友染疫病亡,恐懼感會更強烈。疫情也阻隔了正常社交活動和各種求援管道,讓親友碰面及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如社工、諮商師或是居服員都較平常困難,易有孤立無援的感覺。有些產業或公司組織因營利受到影響而削減薪資和福利,甚至放無薪假和裁員,無形之中讓心理壓力大增。

根據勞動部最新無薪假統計資料,本期新增2844人,為今年最多,其中以餐飲和住宿業最多,無薪假總人數逼近二萬人。疫情升溫時期,老師與防疫相關人員如醫護人員、檢測人員及檢疫院所清潔人員等都承受不小的心理壓力。

WHO分析心理健康問題加劇的主因為疫情讓社會被前強大的壓力籠罩,擔憂被傳染也擔心工作受到影響,若周圍有親友染疫病亡,恐懼感更強烈。(圖/pexels.com)

台灣的本土確診數雖有下降趨勢,但染疫總人數已突破三百萬,目前一天仍有五萬多的確診者,許多企業自主防疫採取居家辦公、混合辦公或是分流上班。學校單位部分採實體上課、部分線上學習也有七縣市直接停課到暑假。這些變化牽動到日常固定的工作及生活模式,即使擁有某些時間的彈性,但線上溝通或會議易造成隔閡,上下班時間分野不明確。如果還要照顧留在家中線上學習或停課的孩子,身心負擔及時間壓力都會增加,也會擔心影響工作表現,衍生出更多心理問題。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2年台灣 COVID-19影響國人睡眠調查」發現,近期有焦慮緊張情緒的民眾約有27.9 %是因COVID-19疫情所造成;有失眠症狀的人口比例,疫情爆發後已由42.9%上升至 59.7%;不好睡的人口比例中,睡眠問題持續超過1個月者高達78.8%;因睡眠問題引發精神困擾比例,疫情前為14.3%,疫情開始後大舉升高至41%。有睡眠障礙的受訪者中,高達6成在這1個月內每天服用安眠藥。

學習正向思考

壓力升高時,負面情緒本難避免,可從了解自己的情緒開始著手,同時學習如何釋放壓力。董氏基金會開發的「憂鬱檢測APP」,可幫助你記錄每天的情緒變化,觀察自己心情狀況,若持續處於低潮可適時求援,與親友聯繫或是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也可從下面所列的小事著手,培養正向思考力及抗壓力:

  • 寫下每天自己做得不錯的事和快樂的事,養成正向思考習慣,也能增添自信心。
  • 規律作息及足夠休息是最基本但相當重要的事,能讓白天做事效率和品質提升,減少焦慮感。
  • 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幫助養成健康體魄,對於生活瑣事應變力提升,也能讓大腦產生愉悅感,提升耐壓性。
  • 適當的社交與休閒活動,可以得到情緒支持與陪伴;做自己喜歡的事,覺得快樂也能得到滿足感,抗壓力跟著提升。
  • 調整心態正面地面對和處理問題,改變逃避拖延的習慣,避免事情累積造成更深層的壓力,惟有面對解決才能化解壓力。
保持正向愉快的心情才能減輕心理壓力。(圖/pexels.com)

如何釋放壓力

  • 整理工作環境和思緒:藉由整理辦公室或居家上班環境,改變心情,整理思緒,也能釋放壓力。
  • 練習肌肉放鬆術:找到肌肉緊繃處,練習收緊後再自我放鬆,當壓力來襲便能自己讓緊繃肌肉放鬆。
  • 放慢呼吸平衡自律神經:放慢呼吸,練習腹式呼吸是最簡單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的方式,讓心情隨著呼吸一起緩和下來。
  • 書寫日記釋放情緒:寫下每天發生的事,紓解堆積情緒。想想如何改變不開心的狀況,關注讓你覺得開心的事。
  • 搭配音樂或香氣靜坐冥想:搭配喜歡的精油香氣及音樂,每天10到15分鐘的靜坐冥想,可沉澱一天繁雜情緒。
  • 培養其他自我興趣:可培養喜歡的興趣,如運動、繪畫、烹飪、歌唱、舞蹈等,為自己生活增添更多樂趣。

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JAMA)最新研究指出,每天10分鐘,每週約75分鐘的規律快走,有助於降低18%罹患憂鬱症機率。若運動時間增加到每週150分鐘,則可降低四分之一的憂鬱症風險。藉由養成簡單的快走習慣,改變心情,也能促進循環,強化心肺功能,對於消化、代謝及睡眠品質提升都有幫助,是每個人都能從事的減壓活動。

在疫情風浪下,除了讓員工承擔壓力以外,不少企業也反向思考,往提升員工福利與身心照顧的政策邁進。根據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與非營利組織Business Group on Health在今年 1月做的企業健康與福利調查報告顯示,疫情開始後,有許多企業開始提高員工在心理健康、休假福利、托育服務及財務規劃方面的福利與協助,也更注重與員工溝通管道是否暢通。也有公司舉辦紓壓和休閒活動相關課程,讓員工好好放輕鬆。關注員工身心健康,讓其能兼顧生活平衡及工作效能,保護對企業極重要的人才資產,才能一起走過疫情,往更好的企業未來邁進。

出門走走,做自己喜歡的事,適當地釋放壓力才能繼續面對生活。(圖/unsplash.com)

Related posts

京都傳統工藝品受海外旅客熱愛 百貨免稅銷售額激增

久坐危害心臟健康!每天超過10小時恐增心血管風險

日本郵政新年明信片發行量創新低 結合禮物傳遞服務帶動買氣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