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嚴峻 你是中重症危險群嗎 ?

根據近期統計數據顯示,具有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病史的患者,有較高機率轉變為COVID-19中重症患者。(圖/pexels.com)

(Merxwire/台灣台北) 台灣近期進入COVID-19本土疫情延燒階段,從1月1日至5月7日累積本土病例已達288,515人,其中中重症患者累積人數為707人。一般認為年長者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為COVID-19中重症的高危險群。但根據近期中重症患者統計資料分析發現,約有三成的患者本身具有神經系統相關疾病。


COVID-19病毒目前正在台灣傳播肆虐,感染人數日漸增加,故採取輕症在家照護,中重症收治原則。根據研究,重症風險較高的族群為老人和慢性病患者,近日也發現,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民眾也是中重症高風險族群。


65歲以上的老人與慢性病患者是COVID-19中重症的主要族群。(圖/pexels.com)

一般認知的危險族群主要為高齡者和慢性病患者。從確診年齡中重症占比分布及死亡人數分析發現,50歲以上為主要族群,歲數越高,風險越高,年滿65歲以上的中重症患者約占8成。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肺疾、肺結核、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族群、罹患影響免疫功能疾病者、體重過重者及孕婦,這些民眾若是不小心染疫確診,都要特別留意身體症狀,因為有較高的機率會由輕症轉至中重症。

近期統計發現,除了前述提到的風險族群外,患有神經系統疾病者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病情較易加劇,有較高機率會由輕症轉變為中重症。那些疾病屬於神經系統疾病?那些族群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況,隨時提高警覺呢?神經系統分布位置在大腦、小腦、脊髓、腦幹、肌肉到周邊神經,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失智症、癲癇、中風、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等等疾病。其中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及中風的主要患病族群本來就以65歲以上老人居多,高齡加上罹患這幾種相關病症讓染疫老人的中重症風險大量升高。孩童部分則以癲癇患者危險性較高。染疫者如果剛好又有慢性呼吸道或是心血管疾病,病情會更加難以控制。

因此在輕症居家照護期間,確診家人若為老人、12歲以下未接種疫苗的幼童、患有慢性疾病或是神經系統疾病患者,都要特別留意其身體任何輕微或警訊症狀,例如開始有喘或是呼吸不順現象、喉嚨疼痛、胸口悶痛、咳嗽、食慾不振、精神或意識不佳、血糖快速變化、心跳每分鐘高於100下、皮膚或指甲顏色發青、血氧下降、肝病患者眼白、皮膚或尿液變黃等,都要特別提高警覺,另外醫師也提醒一個病症惡化徵兆「脫水」,患者若是在24小時之內尿量明顯變少或是無尿,表示身體有脫水現象,建議立刻送醫,以免錯過黃金救治時間。

有症狀或是接觸史者應主動接受篩檢,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圖/pexels.com) )

雖然Omicron病毒以無症狀或輕症居多,但根據研究其R0值高達10,代表1名確診者有能力傳染10個人,因此染疫風險相當高,不得不謹慎面對。尤其是未完全接種疫苗或是前述中重症風險族群都要特別注意防範。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呼籲,在本土疫情蔓延之際,不要恐懼慌亂,可以「三防三擊」行動來降低染疫風險及爭取救治時間。「三防」主要是要做好防疫基本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三擊」為主動出擊,首要是三劑疫苗完全接種、有症狀或是接觸史主動接受篩檢以及把握前期黃金時刻及時有效地接受診斷治療。

輕症居家照護時,若家中有年長者同住,各種防範和消毒措施一定要更加確實,同時盡量鼓勵長輩打滿三劑疫苗,減少重症機率。有任何不適症狀盡早視訊或現場就醫,請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開始服藥治療,把握症狀出現首5日的黃金治療時間,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若能把握積極篩檢原則,及早發現確診,讓重症高危險族群及時接受治療,相信能夠預防一定比例的中重症危機。

Related posts

京都傳統工藝品受海外旅客熱愛 百貨免稅銷售額激增

久坐危害心臟健康!每天超過10小時恐增心血管風險

日本郵政新年明信片發行量創新低 結合禮物傳遞服務帶動買氣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