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台灣台北) 自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爆發以來,不少企業啟動遠距上班模式,讓員工在家辦公、減少外出可能染疫的風險。「在家上班」聽起來相對輕鬆,卻有不少上班族表示工作內容更加繁瑣,還有工程師抱怨工作幾乎變成24小時待命,疲勞指數節節攀升。
在家工作更累?根據國外研究指出,遠距上班使員工參與更多會議,並且必須建立更多的溝通管道,導致45%的人花更多時間工作。
有民眾表示,疫情當下,公司採取分流上班,每兩個禮拜就換一次工作地點,遠端連線資源、硬體設備都要備足,所有工作紀錄還要花時間建檔,原本就已經超時工作,現在變得更加忙碌。尤其當各家公司上班模式及時間變彈性,信件往來、回覆也開始出現時差,無形中就拉長了工作時間。
還有工程師指出,公司採取居家上班模式,通勤時間看似少了一大半,但是遠距辦公使工作時間界線變得模糊,加上與客戶的時間也需要對接,感覺已變成24小時待命。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遠距辦公使員工花費時間在更多會議上,並且必須建立更多的溝通管道,導致45%的人工作時間更長。人力銀行的數據亦顯示,疫情使勞工壓力更大,有67.6%感覺職業倦怠、35.8%出現嚴重精神壓力,23.2%因為過勞而生病。
隨著COVID-19病毒持續變種與蔓延,百工百業受到衝擊,工作型態也被迫改變。在疫情與工作的雙重壓力下,勞工更需要重視過勞危機,避免減少了染疫風險,卻使身心更加疲勞。
何謂過勞?
1969年,在日本最大報業公司航運部的一名29歲男性工人因過度勞累而死亡,成為第一個過勞死的病例,但當時還未有「過勞死」這個名詞。
直到1978年,越來越多人因過度工作而遭受致命的中風和心臟病發,過勞死一詞誕生,並逐漸被廣泛熟知。除了日本以外,在韓國、中國、台灣在內的幾個東亞地區,「過勞死」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2019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將「過勞」列為國際疾病分類(ICD)中的一種疾病,並將其定義為「長期未能解決工作壓力導致的症狀」,相當於承認「過勞」是身體狀況之一,有助於醫生診斷過勞狀況,並作為保險公司衡量賠償的依據。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過勞」的描述
1. 感到精神疲憊或筋疲力盡
2. 對工作感到孤立、消極或懷疑
3. 工作效率降低
相關國際研究指出,與每週只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相比,每週工作55小時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病,其風險高出13%。此外,過勞亦可能增加中風的風險,當工時更長、風險就更高。
很多人在努力工作的時候,往往會過度勞累、忽視自身的健康。專家建議,除了要求雇主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避免長時間工作以外,勞工也需注重睡眠時間、定期鍛煉身體,並在假日放鬆身心,讓身心獲得休息,達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