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OVID-19病毒共存 輕症居家照護SOP 你一定要知道

COVID-19 Omicron變異株病毒因為快速的傳染力造成全世界確診人數急速上升,多以輕症在家的居家照護方式因應。(圖/unsplash.com)

(Merxwire/台灣台北) 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數已突破5億人大關,Omicron變種病毒已躍升為主流病毒株。Omicron變種病毒的常見症狀為咳嗽、發熱、喉嚨不適、疲勞、痠痛及失去嗅覺,雖然以輕症為多,但傳染力極高,依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科學家的研究顯示,Omicron 變異株初期傳染力為 Delta 的4.2倍,所以傳播速度及染疫人數更勝於之前幾支變異病毒,也因染疫的人數太多,死亡人次的絕對數量已高於其他COVID-19變異株病毒,致死率約為3.5‰


Omicron變種病毒已躍升為主流病毒株,造成亞洲各地包含香港、南韓到防疫優等生台灣都陷入嚴重的傳播期。輕症居家照護是必然趨勢,隨時注意身體症狀,染疫時注意營養攝取和適當運動,都有助於加速身體的復原。


今年開始Omicron病毒風暴已吹入亞洲各地,從香港疫情大爆發後,中國和南韓的確診人數也大量增加,連有防疫模範生之稱的台灣,單日本土確診人數也在4月15日突破千人。以台灣目前的確診案例統計,99.78%的染疫者為無症狀或是輕症患者,在輕症佔多數的前提下加上確診人數快速攀升,為了預防醫療量能潰堤,同時讓醫療資源能夠更有效率的運用,雙北地區已率先實施輕症居家照護,預計一周內全台灣將全面啟動輕症居家照護計畫。符合什麼資格可在家照護、居家照護需要準備那些用品、有那些注意事項、什麼情況該盡速就醫,這些重要事項你一定要知道。

輕症居家照護資格與環境要求

COVID-19輕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定義,是指沒有未出現併發症的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也就是還沒有呼吸急促或胸腔影像異常的症狀,但可能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嗅覺喪失等症狀。

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確診者居家照護指引」及「確診者分流收治原則」,適用居家照護的族群為確診者及同住者年齡皆小於65歲、65歲至69歲非獨居者、本身未懷孕也不需洗腎,若為慢性病或是免疫低下疾病患者須能自理或是家中有人能照顧,1歲以下的嬰孩須無發燒或高燒症狀。居家環境需能做到1人1室隔離,以獨立衛浴設備為原則,若是共用衛浴,每次使用後需由確診者本人用稀釋漂白水或酒精消毒所有觸摸過的物體表面,同戶隔離的未確診者最多4人,同戶確診者則可多人一室。公用空間盡量保持開窗,確保空氣流通。

收治於醫院或是加強版集中檢疫及防疫旅館已達3天以上,經由醫療人員評估無繼續照護需求,且符合居家環境條件者,也可返家休養,改為輕症居家照護。隔離者與同住者在有症狀或是隔離期滿時需進行家用快篩,確認健康狀況,才能解隔離,進入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階段。

必要準備的藥品與用品

居家隔離前通常建議準備一些常備藥品,含有乙醯胺酚成分的藥物可舒緩頭痛、發燒等輕微感冒症狀;抗組織胺類的藥物可以舒緩過敏、流鼻水及打噴嚏症狀;止吐或是止瀉的腸胃藥物也是必備。家中有小朋友的話,可預先準備嬰幼童的退燒藥水。血氧機也是醫生建議必備用品之一,因為可以隨時監測血氧,正常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數值低於94就算血氧偏低,一天至少需定時測量4次,觀察數值變化狀況,若血氧值下降5%以上或血氧低於90%者,建議立即就醫檢查,倘若出現呼吸不順或是胸悶等症狀,測量次數也要增加。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舒服時利用視訊看診,若有任何惡化徵兆就要盡快就醫。

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罹患重症的比例較高,因此65歲以上的輕症居家照護確診者,會主動提供口服藥物以預防演變為中重症。其他居家輕症確診者若想要服用COVID-19中醫師處方用藥「清冠一號」,可透過中醫師診療或是經由中醫師公會媒合,請親友代為領藥或是由中醫診所送藥至居住地。

各種具有殺菌效果的清潔用品如酒精、漂白水和各種清潔劑都要備齊。手套也是必要用品,尤其是有家人同住時,在公共區域活動時需要隨時戴好手套。共用衛浴者,每一次使用後,也要確實使用漂白水清洗馬桶、水龍頭及衛浴設備,下一個人才能安心使用。

確診後輕症居家照護者,可以藉由測量血氧含量數值來監控健康。(圖/pixabay.com)

注意就醫警訊

輕症在家時還是要隨時觀察自己和家人的狀態,若出現發燒症狀,可服用建議核可的退燒藥物,多休息多喝水。出現以下任一病況惡化警訊,請立即撥打衛生局、119及1922服務專線,也可步行、自行開車或是由同住親友協助送醫。

  1. 體溫低於38度或無發燒症狀,但心跳明顯變快,每分鐘大於100次。
  2. 出現喘或呼吸困難症狀,使用家用血氧機測量,每分鐘呼吸速率超過30次或是血氧含量小於等於94%。
  3. 皮膚、嘴唇或指甲床開始有發青發紫的現象。
  4. 持續胸痛及胸悶。
  5. 意識不清或出現癲癇症狀。
  6. 出現飲食困難症狀,包含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
  7. 24小時之內無尿或尿量變少,同時出現眼眶凹陷、口乾舌燥等脫水症狀。
  8. 血壓收縮壓小於90mmHg。

依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及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在兒童確診後,若出現以下5大就醫警訊,請先視訊診療或是安排外出就醫

  1. 發燒超過48小時或發燒高於39度,同時有發冷或是冒冷汗症狀。
  2. 退燒後活動力持續不佳
  3.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4. 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
  5.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確診兒童若出現抽搐、意識不清或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症狀、急性胸口悶痛、嚴重腹痛、皮膚、嘴唇或指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皮膚斑駁同時出現冒冷汗的狀況都要把握黃金診治時刻,立即就醫治療。

12歲以下的兒童因為目前還未接種疫苗,確診時要特別留意其身體症狀,需要時立即就醫。(圖/pexels.com)

吃對食物增加復原力

營養師建議輕症居家照護應以高熱量、高蛋白以及充足的水分為基本原則,因為食慾有可能會受到影響,可採取每2~3小時進食1次,少量多餐地攝取營養。並適時地選用營養補給品加強補充養分,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C或高蛋白飲品,以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素、蛋白質及熱量,加速復原。營養師也建議可以透過檢測體重去確認身體吸收營養和水分的狀況,同時藉由多休息、補充睡眠和適量運動幫助恢復健康。

  • 高熱量飲食:身體受到病毒感染時,壓力會增加,所以每日可增加200~250大卡的熱量攝取,以對抗壓力造成的熱量耗損。選擇高熱量食物酪梨、堅果或是好的油脂,都有助於提升身體的能量。
  • 高蛋白飲食:染疫時肌肉內的蛋白質會耗損,身體變得虛弱,難以恢復活力。多吃奶、蛋、肉、豆類等原型優質蛋白,或是將牛奶、豆漿、優格與搭配香蕉和堅果類做成高蛋白飲品,也能及時補充營養,加快身體復原速度。
  • 維持體內水分:冒汗、發燒、腹瀉、咳嗽等症狀,都會造成身體水分流失,所以少量多次喝水可預防身體脫水、產生濃痰及電解質失衡。為了增加喝水量可將水果加入開水中,增加香氣,避免染疫時嗅覺疲勞不想喝水,也可補充電解質飲料。
  • 地中海飲食法:輕症確診者可採用多元天然的地中海飲食法來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素,預防中重症產生。地中海飲食的特色就是攝取大量健康植物性食物如蔬果、穀物、堅果、豆類,同時食用白肉、海鮮、魚類及大量的好油來補充油脂、蛋白質及熱量。剛好切合COVID-19病毒感染時的身體所需養分,也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

歐洲食品安全局建議可補充維生素A、C、D、B6、B12、葉酸,以及礦物質中的鋅、硒、鐵、銅,來幫助維持免疫系統的健康機能,所以輕症居家照護時也可多食用雞肉、牛腱、地瓜、奇異果、綠色蔬菜和牡蠣等食物。

養成好習慣幫助回復健康

除了居家時的飲食照護外,建議適當的有氧運動,以增加肌耐力、維持代謝及正常體重、強化心肺功能,以減少身體發炎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預防心肺等器官衰竭和重症產生的風險;血糖增加也會讓身體發炎狀況更加嚴重,導致呼吸道感染症狀和器官衰竭惡化,提高轉變為中重症的機率,因此居家也要注意控制血糖;輕症居家照護時因為不能外出,若是家中有可以曬到太陽的位置,如窗邊或陽台可多利用,因為陽光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自然合成,讓免疫系統中的樹突狀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正常發揮作用,抑制身體的發炎反應,居家期間若是無法曬到足量的太陽,可多補充衛生素D。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未確診的隔離期或是輕症居家照護期,乖乖待在家中,做好環境清潔與消毒。有同住者確實將口罩戴好,提高警覺,做好防護,便能減少自身被傳染或是傳染他人的機率。

Related posts

天然的尚好?小心喝生奶比你想像還要不健康

貓奴看這裡 科學家告訴你貓咪陪伴你多久

無酒精旅行正夯!Z世代年輕人不喝酒也很Chill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