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傷家長莫慌!心理師:傾聽最為關鍵

(圖/Pexels.com)

(Merxwire編譯/美國華頓特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有高達3.5億憂鬱症患者,且每年將近100萬人因憂鬱症自殺,憂鬱症已成爲僅次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但不只成人會憂鬱,孩子的憂鬱情況也令人擔憂,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發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


根據統計,有近15%的青少年,無法使用正確方式找到情緒出口,當情緒高漲時會用自傷方式轉移注意力,藉由痛覺消化他們心理痛苦。若身旁大人能及時發現並接住他們的求救訊號,也許就能幫助他們脫離自傷泥濘。


大部分自殘或自傷者,目的並非結束生命,而是希望「痛覺轉移」,也是在發出求救訊號。(圖/Pexels.com)

根據美國精神健康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調查顯示,有近15%的青少年,會採取自我傷害的方式處理情緒,其中高於80%的自傷者會以利器割傷自己,藉由「痛覺轉移」讓不想面對的情緒得到舒緩。通常自傷行為好發生在女生身上,但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者Saskya Caicedo 和 Janis Whitlock的研究中,發現任何性別或年齡都有可能出現自傷行為,且年紀最小的自傷者僅有7歲。

自傷的方式大多以利器割傷自己為主,但有時也會伴隨自己捏傷、抓傷或咬傷皮膚、拉扯或拔頭髮、撞頭、捶打牆壁,或是故意摳傷口令其潰爛、無法復原等方式。他們的自傷並非是要結束生命,在醫學上稱為「非自殺性自傷行為」(Non-suicidal self-injury,簡稱NSSI),指故意以某種方式造成自己身體上的傷害,但其目的並不是要造成死亡。青少年自傷原因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同儕群體中的模仿效應,二是心理負面情緒壓力所致。青少年生活中感受到的許多壓力會導致情緒問題,但自傷行為產生的「痛覺」,可以壓過情緒造成的痛苦,當劇烈且無法排解的情緒來襲,他們透過自傷得到舒緩感、釋放腦內激素,就轉移掉了心理的疼痛。所以隨著年紀漸長,青少年逐漸感受到生活壓力,卻沒學習妥善處理自我情緒時,就很有可能有上自傷這條路。

接住孩子說不出口的情緒,關心但不慌亂,才能看到孩子自傷行為背後的原因。(圖/unsplash.com)

有鑑於此,心理師提出建議供家長參考,當遇到自傷的孩子,家長切莫驚慌,關心但不慌亂,先了解他正在宣洩情緒,不在此時以責罵態度出現。待孩子情緒穩定後,再以願意傾聽的態度陪伴他,但若孩子不想談的時候,也不強迫他,只讓他知道當他需要找人陪伴時,父母皆非常樂意陪你聊聊。良好的親子關係或同儕互動是減少自傷行為發生的重要原因,若家庭能提供支持並適時給予關懷,搭配學校端師長關心與同儕陪伴,自傷行為出現的機會即可能降低。另外,適時尋求專業協助很重要。若孩子自傷情況反覆不止,或越來越嚴重,父母需即刻帶孩子就醫,讓醫師評估是否有憂鬱狀況需要服藥治療,以及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心理諮商。

Related posts

抗壓性與壽命有關?研究發現心理健康的人更長壽

天然的尚好?小心喝生奶比你想像還要不健康

小心! 這些都是心血管衰老特徵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