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會擬建博物館,企業界或將分擔費用

(MERXWIRE編譯/日本大阪) 為了傳承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精神與文化資產,關西經濟聯合會會長松本正義於日前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正計劃將世博會場地部分區域改建為博物館,並由企業界負擔部分建設費用。此構想意在保留世博會歷史記憶,並將其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世博落幕後,夢洲擬建博物館,傳承展會精神與歷史記憶。


2025大阪世博會擬建博物館,並保留部分大屋根。(圖/MERXWIRE)

松本表示,理想館址為鄰近大阪地鐵中央線夢洲站東北方向約200米處,並討論是否部分保留「大屋根」結構區域。他指出:「最好建一座博物館,讓子孫後代能夠了解世博會風貌。留下世博會記錄是我們的責任。」他強調,若能在博物館中看到大屋根,會更令人印象深刻。

目前,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已決定保留環狀結構中部分區段,讓訪客能實地攀登並感受其規模壯觀。方案包含保留東北側200公尺,由大阪府與大阪市公開徵集的開發商負責費用;若該方案無法實現,則改保留南側350公尺。針對建館經費,松本坦言企業界大概要承擔一部分,但具體籌資方式仍在討論階段。

這項規劃也延續1970年大阪世博文化傳統。當年世博結束後,主辦單位保留象徵性「太陽之塔」,並將原展場改建為世博紀念公園。博覽會的鋼鐵館更改為「EXPO ’70 Pavilion」,成為常設展覽館,透過影像、照片與模型再現當年展覽的壯觀與活力。該館展示包括參觀者數6,421萬人、單日最高參觀人數83萬人、產生垃圾近2萬噸、以及竟有12萬人在會場中走失等珍貴統計數據,讓人一窺當年盛況。

不僅日本,歷屆世博主辦城市也紛紛設立博物館以保存展覽成果。2010年上海世博後,上海市成立「世博會博物館」,運用多媒體與數位技術重現各屆世博會精華;而2020年杜拜世博結束後,當地將「機會館」轉型為「杜拜世博會博物館」,成為結合歷史、科技與未來願景的文化新地標。

隨著2025年關西世博會接近尾聲,場地後續利用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若博物館建設計畫落實,將不僅成為旅遊新據點,更有望延續世博會理念與影響力,成為關西地區未來重要文化資產。

Related posts

赴日旅遊消費糾紛創歷史新高,住宿問題最受關注

AI工具越多,人越焦慮?你可能也中了「數位過勞」

3成家長以AI助攻育兒日常,專家籲謹慎使用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