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越多,人越焦慮?你可能也中了「數位過勞」

(圖/Pixabay.com)

(MERXWIRE編譯/美國波士頓) 你有沒有發現,明明坐在家裡開會、用最先進AI工具寫報告、回訊息,卻比以往還容易累、難以集中精神,甚至工作熱情也一點一滴被消磨?我們以為自己走進高效自由數位時代,實際上卻悄悄陷入一場「心理內耗」風暴。


無止盡視訊會議、訊息轟炸與AI崛起帶來焦慮,讓現代人身心日益疲憊。當效率成為日常,我們也更需要學會按下暫停鍵,調整節奏,給心理一個喘息空間。


科技愈來愈方便,卻也讓人愈來愈累。從視訊疲勞到AI焦慮,生活在數位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更是懂得喘息與安頓自己的方式。(圖/Pixabay.com)

螢幕開著、視訊沒停、任務滿天飛,感覺一整天都在忙,卻說不上來到底完成了什麼。這不只是你個人感覺,而是越來越多現代工作者共同寫照。上班族與自由工作者雖然享有彈性時程與遠距自由,但同時也進入高資訊密度、低人際回饋工作模式。科技加速工作節奏同時,也拉高心理耗損速度。

一項針對上千名美國上班族問卷調查顯示,有多達71%受訪者坦言對AI感到焦慮,其中48%的人表示,比起去年自己對AI的擔憂更加嚴重。高達75%人擔心未來可能會被AI取代,另有41%直言AI發展「過快且缺乏監管」。這股焦慮情緒逐漸蔓延,反映出職場心理壓力的新現象,專家稱之為「AI-nxiety」——人工智慧焦慮症。

AI雖然提升效率,但也讓不少人擔心「會不會被取代?」調查指出,超過七成員工對AI的崛起感到焦慮,近半數認為AI發展過快,缺乏制度與倫理上的安全網。有趣的是,有1/6的上班族坦承「假裝有在用AI」,只是為了避免被同儕或主管認為落後。這種現象突顯了新科技下的「認知不安全感」:人們不僅擔心技能落後,更焦慮於「被看見」與「被淘汰」。

不只如此,數位工具便利反而讓工作者更難專心。知識工作者平均每3分鐘就切換一次任務,每當分心後,要花近23分鐘才能回神。高頻率的切換拖慢效率,也持續耗損大腦資源,造成創造力下降與慢性心理疲勞。

這些隱形負荷對女性工作者更為明顯。女性在會議中通常更重視回應與參與,也較常同時處理家庭與工作事務,導致「鏡頭壓力」與「多工疲勞」加劇。家庭與工作界線的模糊,使她們長期處於「無法關機」狀態,情緒耗竭程度遠高於男性。

為此專家提出三項建議,首先要減少不必要會議與鏡頭壓力:鼓勵關閉「自我畫面」功能,或設計非視訊溝通日。再來是提供AI技能訓練與心理支持:強化員工AI應用能力,避免「被淘汰焦慮」。最後鼓勵建立「深度工作」制度:每天保留不被打擾的時間區段,協助員工重拾專注力。

在科技與遠距工作浪潮中,女性常因多工壓力與家庭責任交疊,難以真正「下班」。(圖/Pixabay.com)

科技正在迅速改變工作樣貌,若能適時調整節奏、重視心理健康,就能在變化中找到穩定節奏,並在效率之外,保有人性與喘息空間的環境。

Related posts

赴日旅遊消費糾紛創歷史新高,住宿問題最受關注

大阪世博會擬建博物館,企業界或將分擔費用

3成家長以AI助攻育兒日常,專家籲謹慎使用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