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機焦慮、記不住事?你可能「資訊過載」了!

複雜的設計和不斷更新的演算法,讓人越來越難主動控制資訊流。(圖/Pixabay.com)

(MERXWIRE編譯/美國邁阿密) 現代人平均每天接收超過7萬個資訊碎片,從早晨睜開眼滑手機、會議時多工回訊息、睡前無限刷影片……大腦從沒真正休息過。你是否也常感到腦袋空轉、難以專注、甚至一滑手機就焦慮?這可能不是你懶惰或沒用,而是罹患資訊過載症候群(Information Overload Syndrome)。


資訊並不等於知識,接收越多不代表處理得越好。與其當24小時不休息接收器,不如學會適時「斷線」,讓大腦重新開機。


當接收資訊量超過大腦短時間內能處理上限,便可能出現記憶力下降、專注力減弱與情緒波動等現象。(圖/Pixabay.com)

每天滑手機追新聞、刷社群、回訊息,似乎早已成為生活基本節奏。然而,當腦袋越來越常「卡住」、情緒莫名煩躁,甚至記憶力明顯變差時,你可能不是太累或壓力大,而是正面臨一種名為「資訊過載」的現象。

資訊過載是近年因手機、社群平台與遠距生活大爆發而產生的「文明病」。人類大腦並非硬碟,工作記憶一次大約只能保留4至7項資訊,一旦超過這個極限,大腦便會出現疲乏、混亂,甚至選擇自動忽略訊息。

資訊過載影響不僅存在於個人層面,近年來全球調查也反映出社會整體心理壓力。根據2023年GlobeScan針對全球30多國進行的民意調查,有高達78%的受訪者表示「世界對我來說變化太快」,這項趨勢跨越年齡、性別與地區,顯示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無法跟上快速變動的社會感到焦慮與失衡。

許多孩子每天接觸大量資訊,但大多與學習無關。這些訊息雖然短小快速,卻分散注意力,讓大腦逐漸失去篩選能力,久而久之,對「無關訊息」也會產生依賴感。不只是孩子,大人也難以倖免。訊息、信件、通知源源不絕,讓人難以專注,做決定變得困難,甚至影響情緒與睡眠。這不是因為我們意志力差,而是身心正在承受一種資訊型的疲勞。

好消息是,資訊過載可以改善。方法不難,從每天給自己一段「無訊息時段」開始,練習專注做一件事,少一點多工、多一點整理。寫筆記、說出重點,能幫助大腦消化,而不是塞滿。

研究指出長期暴露於碎片化、快速變動訊息環境中,會提升心理疲勞感,並干擾日常決策與睡眠品質。(圖/Pixabay.com)

資訊不是敵人,我們只是需要學會更好地使用它。在這個推播不斷的世界裡,適時按下暫停鍵,讓大腦喘口氣,也讓生活重新對焦。

Related posts

日本溺水事故10年新高 民眾應加強安全意識

名字「太吸睛」行不行?日本修法限命名規則

日本都市近郊山難事件激增 低海拔登山潛藏風險需警覺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