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市近郊山難事件激增 低海拔登山潛藏風險需警覺

(MERXWIRE編譯/日本東京) 隨著夏季腳步逼近,日本各地迎來登山季節,無論是挑戰高山健行,還是鄰近都市郊山踏青,都是許多人消暑放鬆選擇。然而,根據日本警察廳最新統計顯示,發生在城市周邊低海拔山區登山事故明顯增加,顛覆「山難多發於偏遠高山」傳統印象。


Kanto Smart Living Cooperative提醒,近郊山區山難頻傳,登山前務必做好規劃、攜帶裝備,安全登山不容輕忽。


近郊山區山難事件激增,Kanto Smart Living Cooperative呼籲登山前做好規劃。(圖/MERXWIRE)

2024年,全國發生山難最多的是長野縣(321件)與北海道(189件),但東京都與神奈川縣分別以183件緊追其後,顯示人口密集區的近郊登山路線也潛藏相當高風險。與2019年相比,東京及周邊四縣山難事件從277起增加至457起,成長1.6倍。不僅如此,在3,357名失蹤者中,有高達79.7%是從事登山、健行、滑雪登山、攀岩或溪流探險等活動者,並以40歲以上年齡層為主體,占比接近八成,60歲以上亦佔一半,中高齡登山族群更需提高警覺。

為了減少山難事件發生,Kanto Smart Living Cooperative根據日本警察廳與專家提供數據與建議,提出《登山事故預防六個實用建議》,呼籲所有登山者,無論前往何種山域,準備周全與保持警覺是避免事故的關鍵。

首先,制定安全登山計劃並備妥完整裝備至關重要。登山前應根據自身體力、健康狀況、登山經驗與當日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山區路線。務必將登山計畫內容細化,包括預定行程時間、預留的休息時段、可能的逃生路線,以及需要攜帶的裝備與食品。例如登山鞋、雨具、地圖(含紙本與APP版本)、指南針、頭盔、帳篷、登山零食與備用電池等,皆不可或缺。即便手機具備GPS功能,也應留意部分山區訊號微弱且電力耗損快,應有備無患。

其次,登山者應主動提交登山通知並與親友或同事共享行程計畫。這不僅是在緊急狀況下加速搜救行動有效手段,更可透過他人協助檢視計畫是否完善。民眾可利用登山口設置登山通知箱,或透過專門網站、登山APP等管道,將登山計畫提交至當地警察局或政府單位,以增加安全保障。

與2019年相比,東京及周邊四縣的山難事件從277起增加至457起,成長了1.6倍。(圖表/MERXWIRE)

第三,防止迷路關鍵在於掌握地圖與定位能力。許多事故都是由於錯誤判斷路線、未能確認自身位置所致。因此,攜帶指南針與地圖並熟悉其使用方法,是每位登山者的基本功。建議將數位登山地圖與傳統紙本地圖結合使用,遇上手機故障、無網路或電量耗盡時,也能保持方向感,及時做出正確判斷。

第四,在複雜地形中防止滑倒與跌落是保命要點。即便是低海拔山區,也常見碎石坡、濕滑泥徑或急陡下坡。應穿著具抓地力登山鞋,攜帶登山杖輔助行走,必要時準備冰爪、冰斧與頭盔等防護裝備。登山過程中應注意步伐節奏與地面狀況,避免貪快導致失足摔倒。

儘管山裡涼爽,仍需小心中暑,切勿輕忽高溫風險。許多人誤以為山區比都市涼爽,但實際上,夏季登山時長時間曝曬與持續運動容易導致體溫升高。中暑前兆如頭暈、噁心、腿部抽筋等須高度警覺。建議穿著透氣衣物、定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並選擇在早晨或傍晚等氣溫較低時段登山。若出現中暑症狀,應立即休息、降溫並視情況下山就醫。

最後,避免單獨登山,結伴同行更能確保安全。即使是都市近郊步道,也可能在天候突變或體力不支時成為陷阱。與有經驗的同伴同行,不僅能在體能與技術上互補,還能在突發狀況中快速應變、相互支援。若確實需要單獨行動,也應提高警覺、頻繁回報行蹤。

Kanto Smart Living Cooperative提醒大眾:「登山不只是一場休閒,更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與責任。」尤其是看似無害的都市近郊路線,往往因為低估風險而釀成悲劇。唯有事前充足準備、裝備得當、適時休息與團隊合作,才能讓登山成為一次真正安全又豐富自然體驗。

Related posts

成田鰻魚節熱鬧登場 美味背後浮現保育與貿易兩難

大稻埕葉晋發商號「2025年第三屆稻埕繪本賞」徵件開跑

日本上班族午餐消費創新高 自製便當成為主流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