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編譯/日本東京) 隨著澳洲政府預計自2025年起實施「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法規,全球家長對於「孩子什麼時候該擁有第一支手機?又該如何正確引導使用?」的討論愈趨熱烈。家庭保健與健康生活倡議組織Kanto Smart Living Cooperative,近期發布一份名為《青少年首次持有手機 5 個使用建議》的報告,針對家長關心的問題提供具體回應與行動指引。
面對孩子首次使用智慧型手機,許多家長感到困惑。Kanto Smart Living Cooperative彙整專家意見與家長調查,提出五大實用建議,協助家長在選擇用量、控管時間與提升使用安全上做出明智決策。
該報告根據針對日本約250位四至六年級小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顯示,家長最關心的四大議題依序為:「如何選擇月租費與數據用量」(27.5%)、「如何管理孩子使用時間」(26.1%)、「手機使用安全性」(26.1%),以及「如何選擇智慧型手機設備」(19.6%),提出以下五大指引。
1. 量身選擇合約方案與數據用量
專家建議家長可從自身手機使用習慣出發,預估孩子的實際需求。若孩子僅使用通訊軟體與社群媒體,2GB數據即可;若包含影片、遊戲使用,每月可能需要30GB。教育專家寺島繪里花指出:「建議先選擇低價合約,六個月後視實際使用狀況再做調整。」
2. 共同制定螢幕時間規則
報告強調親子共同制定手機使用規範的重要性。透過討論每日可觀看影片數或遊戲次數,而非單方面設定時間限制,能讓孩子更有參與感與責任感。此外,偶爾開放「自由使用日」有助於孩子學習自律與時間管理。
3. 建立手機安全使用習慣
手機安全使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教育議題。家長應教導孩子設置密碼、避免下載來路不明App,並提升警覺心,辨識詐騙簡訊與釣魚網站。同時應培養孩子數位素養,如學會反查圖片、查證訊息真偽,建立正確的網路使用態度。
4. 選擇功能實用的入門機型
針對首次使用者,建議選擇基本功能完整、價格實惠的入門型手機,避免因過高效能導致過度依賴。可優先考慮具備時間控管、位置追蹤等安全設計的機種。
5. 擇時不如擇法,重點在正確引導
報告指出,孩子幾歲擁有手機不是唯一關鍵,關鍵在於家庭是否能提供明確規範與引導。若親子間有良好溝通與互信,即便提早使用,也能發揮正面學習效益。
Kanto Smart Living Cooperative 最後呼籲,「手機不是禮物,而是工具」,每個家庭都應主動參與數位教育,讓手機成為孩子學會責任、自律與判斷力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