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編譯/台灣台北) 在台灣,一般家長最注重的科目通常都跟考試有關,比方說語文類的國文和英文,或是理工科的數學及理化。體育在校園裡雖然被列為必修課,卻不被大多數家長和學生重視。但是在美國就不一樣了,如果你問家長們最重視的科目是那一個,許多人會回答你是「體育」,特別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後更是明顯。孩子們參與的體能活動變成了家長們碰面時的熱門話題。
在美國,如果你問家長們最重視的科目是那一個,許多人會回答是「體育」,特別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後更是明顯。孩子們參與的體能活動變成了家長們碰面時的熱門話題,家長願意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培養孩子從事體育活動。
參與體育活動聽起來好像不難,但實際上要投入某項運動所花費的金額並不低。根據統計全美國的家庭花費在青少年體育活動費用高達300億美金,數目相當驚人。家長熱衷於孩子體育活動的狂熱程度甚至被美國財經媒體《Quartz》形容為「沉迷」(obsessed with),可見其有多投入。統計資料也顯示大多數孩童在成長過程中至少會深入參與一個運動項目。
美國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的統計數據顯示,6至12歲的兒童中,約有76%比例的人有參與個人或是團體運動;13至17歲的青少年則有超過73%的人參與體育活動。以整體數據來說,全美約有四千萬名孩童及青少年參與有組織化的團體運動;以訓練頻率來看,入門訓練階段在非賽季時,一週約有 2至3次練習。賽季時,訓練加上比賽時間,一週可能會多達6至7天。正式比賽時還有可能會全家出動,甚至有跨洲行程,可見其認真的投入程度。
投入這麼多金錢和時間在孩子的運動訓練上是否值得呢?大多數人認為投資報酬率似乎太低了。以籃球運動為例,每年平均有54萬名以上的高中學生參與籃球訓練,但是根據美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的統計數據顯示,僅有1%的高中運動員能獲得一級體育獎學金,且成為職業運動員的機率更低。財經雜誌《富比士》(Forbes)對於美國家庭熱衷於栽培孩子參與運動活動的風氣則提出建議,認為過度花費可能會影響家庭財務健康。
在經濟面的實質報酬上似乎不如想像中豐厚,但是為什麼家長還是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在培育孩子進行體育訓練,甚至是成為一名運動員呢?由於孩子在練習時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所以體能是必要的基本需求。在練習過程中可以養成孩童專注一致的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聆聽和溝通能力、強大的心理素質(mental capacity),同時也是一個維持健康,釋放身心壓力的良好出口。
即使孩子未來不一定一直都在運動領域工作,但是在訓練過程中會幫助孩子培養更純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會強健心理能力及自我認同感,讓他們更加了解自己,心智成熟度通常也會超越同年齡層的人。在兼顧課業與運動訓練之餘,孩子習得自律、合作、積極度以及兼顧課業、運動和生活平衡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運動家精神」,在未來求職上也常有加分的表現。
熱衷於體育活動的文化對於孩子有許多正面的影響,但也有人提出一些反面的擔憂。隨著時代的演變,參加運動鍛鍊的優勢不如以往明顯,包含申請大學時的加分也隨學校或是地區而有所差異。比方說在美國南部較重視美式足球運動,若有美式足球的鍛鍊和參賽背景,對於後續升學較有加分效果;如果是矽谷地區,足球、排球或是棒球都蠻受歡迎的。所以地區和學校不同,有優勢的運動項目不同,需要事先計畫。
而且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兒童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也被拉前。以往通常是在青少年期,也就是大約國中到高中時期才會大量參與體育活動,以及選定想專注鍛鍊的運動項目投入時間練習,現在則被提前至8歲或是更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有些爸媽還會聘請私人教練來加強訓練。孩子們在還不懂運動的意義和自己的喜好下,就被強加上運動的壓力,讓運動變得不再單純,甚至變為父母展現孩子能力的表現。
注重體育的初衷本來是件美事,可以在美好願景下強化自己的心智,培養自我認同及肯定自我價值,也可以養成對待生活和做事時的好態度。但是如何拿捏分寸,不要過與不及,抹煞了正確的價值觀,或是造成了一輩子的運動傷害,就失去了體育鍛鍊的本意。運動活動的挑戰可以讓我們學習面對和成長,但是適當地維持安全界線,讓我們在鍛鍊之餘也可以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才能夠安心享受運動帶來的各種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