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孤獨不只傷心 還會影響大腦認知力

研究發現孤獨會讓大腦產生變化,影響認知和幸福感。(圖/unsplash.com)

(Merxwire編譯/台灣台北) 你是獨居者嗎?你是否如此──總是遠離人群生活。一個人默默地工作,除了工作外別無交集;下課或是下班後獨來獨往,很少找人傾訴心裡的話,分享快樂或悲傷情緒,有困難時也很少向外界求援。研究證實當孤獨的時間拉長或是情節嚴重,不只是讓人傷心,也會影響大腦的反應,讓大腦保持警覺狀態,牽連到我們的思考、情緒、感知及健康。


你總是遠離人群,很少找人傾訴心事或向外界求援嗎?研究證實當孤獨的時間拉長或是情節嚴重,不只讓人傷心,也會影響到身心健康。


研究證實當孤獨的時間拉長或是情節嚴重,會讓大腦保持警覺狀態,牽連到我們的思考、情緒、感知及健康。
(圖/unsplash.com)

人類本身屬於群居動物,與人群共生不但能保障生存的安全,也是一種自然的團體意識,所以我們會發展成社區、團體或是社會。因此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裡,當有人陪伴我們時,就會有安全感和踏實感,反之則會有慌亂不安感。

在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定義中,孤獨是我們在親密感和陪伴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困擾,通常會伴隨不安感以及讓人覺得心情不愉快。當我們維持正常頻率的社交生活時,會持續激勵大腦,讓腦部維持年輕活力,同時也會活化大腦的獎勵機制,刺激多巴胺分泌,讓我們維持正常快樂的心情,反之則會影響大腦的記憶力和學習力,甚至是空間處理能力。

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在南極生活了14個月的孤獨工作者,海馬迴中的齒狀回(Dentate Gyrus,DG)會萎縮7%,進而影響海馬迴的記憶和學習能力。《老年學雜誌》(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發表的研究中也發現高社會孤立者其記憶中的認知功能會逐漸退化。

英國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莉維亞.托莫娃(Livia Tomova)博士的研究發現,當人陷入孤單時,大腦會呈現與飢餓時相似的腦部神經特徵,腦部壓力感相關的區域也會亮起。因此就會更加渴望有伴侶的生活,所以不小心會陷入一段不合適的關係中不可自拔,或是在關係中展現患得患失的情緒而讓陪伴者退卻。

根據相關研究中的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資料顯示,長期性孤獨者腦部關於產生信任的區域活動較不活躍,因此在進行分享金錢的研究時,即使已事先說明,分享出去的現金貨幣價值將會提高至三倍,且得到金錢的人會可能會陸續歸還部分現金,但長期孤獨者較不願意敞開胸懷與人分享,願意給予其他研究參與者的金額仍較少。

長期獨立者較不易信任他人,因此易出現與人對立、悲觀及自我保護意識。(圖/unsplash.com)

在不信任他人的情況下,長期孤獨者較易出現與人對立、悲觀及自我保護意識。當不順利的事件發生時,會認為別人在找自己的麻煩,情感上變得脆弱且容易受傷,甚至選擇拒絕對方以保護自己,常常處於高度緊戒狀態、容易憤世嫉俗卻也低落負面,陷入情緒及社交關係不良的惡性循環中。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短暫的孤獨時刻,或是一些獨處時間,讓我們能回歸自我、安靜思考或審視生活。若是覺得最近的自己過於離群索居、封閉心靈甚至是對周圍人事抱有冷漠和敵意,也許是時候該走出家門,到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把心打開。找個家人或朋友喝杯咖啡享受午後時光,聊聊自己的近況及關心別人,也許就能趕走孤寂感,回復正向樂觀的心情。

Related posts

日本故鄉納稅制度人氣飆漲 捐款突破1兆日圓

全球最佳夜生活城市排行出爐 台北也上榜

抗壓性與壽命有關?研究發現心理健康的人更長壽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