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後,每年都在流失1%肌肉量!

(圖/Pexels.com)

(Merxwire/美國西雅圖) 人口高齡化已經是全球趨勢,有些國家已經進入高齡社會,部分國家甚至準備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華盛頓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到本世紀末之前,人類可能活到130歲。當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我們如何面對衰老帶來的疾病和健康問題?當人體開始老化,身體代謝能力變差,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增加。

另一方面,神經和各種器官開始逐漸退化,經常聽到的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都是神經退化的相關疾病;另外還有骨質疏鬆症,都是高齡者經常罹患的疾病。


人體在30歲以後,每年大約減少0.5至1%的肌肉量。「肌少症」不只影響晚年的生活品質,也是導致失能的因素之一。


多數人認為「經常摔倒」、「容易骨折」、「行動不方便」是骨質疏鬆症的症狀,一定是鈣質流失了,所以老人的動作才會變得緩慢。事實上,「肌少症」也是導致行動不便的重大原因;當肌肉變少了,長輩就會缺乏肌耐力和支撐力,變得容易摔倒、重新不穩,並且可能增加失能風險。

根據統計顯示,人體在30歲以後,每年大約會減少0.5%至1%的肌肉量;40歲之後,每10年大約會減少8%的肌肉量;70歲之後,每10年大約會減少15%的肌肉量。肌少症與許多健康問題息息相關,例如跌倒、失能、住院、長期照護等,且當人們的肌肉變少,行動不方便,身體機能也會退化的更快。

此外,肌少症不是老人的專利!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低身體功能表現都可能是肌少症的相關症狀,加上現代人營養不均衡、缺乏運動、久坐不動,可能就會形成「肌少性肥胖」。這是一種肌肉缺乏和肥胖同時存在的疾病,有些人就算外貌看起來不胖,但是肌肉過少、體脂肪過多,一施力就容易失去平衡,容易帶給關節壓力,使步行和爬樓梯更困難。

如何檢測肌少症?用皮尺來測量小腿圍;當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的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腿圍小於32公分,就有可能是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或是,設置一個六公尺的走道,如果行走的速度小於每秒0.8公尺,就必須特別留意。

如何遠離肌少症?保持均衡營養和運動!在飲食方面,關鍵就是補充優質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雞蛋、瘦肉及豆製品等。在運動方面,不能光靠走路散步做運動,還必須做強度足夠的阻力運動來訓練肌肉,例如彈力帶運動、舉啞鈴,或是在游泳池裡面走路,這些都是值得參考的訓練方式。

Related posts

日本故鄉納稅制度人氣飆漲 捐款突破1兆日圓

全球最佳夜生活城市排行出爐 台北也上榜

抗壓性與壽命有關?研究發現心理健康的人更長壽

為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使用Cookies技術。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我們的隱私保護條款。 更多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