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台灣台北) 最新研究顯示,早產兒在進行足跟穿刺採集血液時,聽到媽媽孰悉的聲音後,心跳頻率會較緩和,外在的疼痛反應也較小。此臨床實驗是由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系與林口長庚醫院共同合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小兒科護理國際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最新研究顯示,早產兒在進行足跟穿刺採集血液時,聽到70分貝以下孰悉的媽媽聲音後,心跳頻率會與外在的疼痛反應會明顯緩和下來,同時呼吸速率會減緩、母嬰連結度較好,血氧飽和度也因而提升。
由於透過早產兒血液檢測能夠掌握大部分孩子的健康狀況,因此會有採集血液檢測的需求,考慮到傳統抽血檢測的流血風險,足跟穿刺是較常用於早產兒的採集血液技術,但家長還是極度擔心這種侵入式檢查會讓寶寶感覺疼痛及造成其他負面影響。
法國臨床研究上曾以媽媽朗讀小王子故事的聲音檔陪伴寶寶,發現在70分貝的音量下,媽媽的聲音有安撫寶寶的作用,可以減少媽媽不在身邊時的不安感,也能穩定寶寶的心跳頻率。倘若音量超過70分貝,心跳頻率反而會增加,因此維持舒適和緩的音量也很重要。
為了了解媽媽聲音對於早產寶寶在足跟穿刺時是否能達到一定的安撫作用,陽明交大護理學系陳紀雯教授(Chi-Wen Chen)與他的研究團隊特別與林口長庚醫院合作,將64名早產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寶寶在出生第4天後要進行取血檢測時,從足跟穿刺的前3分鐘即開始播放媽媽預先錄製好的童書故事音檔。
研究團隊特別挑選了童書《小騏的黃柿子》,這本童書將早產寶寶隱喻為未成熟的柿子,透過細心照顧後,結成了美麗的果實,也藉此鼓勵早產兒媽媽們。播放時音量維持在70分貝以下,從採集血液的前3分鐘不間斷地放到整個過程結束,讓媽媽的聲音陪伴寶寶也藉此觀察測量孩子們的反應。
除了測量寶寶在足跟穿刺過程中的心跳速率外,實驗透過觀察寶寶們的臉部表情、呼吸、手、腳、哭聲和警醒程度等指標來衡量疼痛反應是否因此降低。結果發現聽到媽媽的聲音確實能讓孩子的心跳速率和疼痛反應相較於控制組低上許多。
研究中也發現,聆聽到媽媽聲音的實驗組與控制組寶寶相比,呼吸速率較慢、母嬰連結度較好,同時血氧飽和度也因聽到聲音而提升,雖然此部分數字未達到顯著差異,但的確有明顯正面的影響。陳教授表示早產兒需要更高頻的照顧和媽媽的陪伴,但礙於會面時間和空間環境的限制,讓媽媽無法伴隨寶寶身邊,因而影響到孩子的生理疼痛感及行為反應。
所以媽媽的聲音不只是能逗寶寶呵呵笑,更能陪伴寶貝紓解疼痛感。參與研究的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師也建議未來在早產兒照顧及設備上,多考慮到對母嬰友善的設備環境及相關措施,滿足媽媽與孩子互相牽動的情感需求,也提供兼具生理及心理的多元照護模式,讓早產寶寶能夠在安穩的保護下順利生長,平安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