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xwire/台灣台北) 聯合國在7月發布的人口展望報告中已披露,全世界人口數在今年可望突破80億大關。根據最新推測11月15日即將跨過80億人門檻,因此聯合國人口基金(UN Population Fund,UNFPA)執行長娜塔莉亞·卡內姆(Natalia Kanem)特別提醒世界各國應該更加重視社會弱勢族群及區域邊緣族群,切勿執行強勢的人口控制策略。
聯合國發布的人口展望報告披露,全球總人口數將在11月15日跨過80億人門檻。因此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長娜塔莉亞·卡內姆特別提醒各國應該更加關注社會弱勢族群,切勿以強勢人口控制策略來減輕人口壓力。
相較於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的1960年代,人口成長速度已逐步放緩。從2019年開始,每年的人口成長率不到1%,聯合國及多數人口統計學家都認為到2050年,一半以上的人口增加數將來自於非洲,在2100年以前世界人口數就會達到高峰值,便會開始下滑。屆時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於非洲大陸。
因此聯合國呼籲不須過度驚惶地實施人口管制政策,反而是該關注人口增長下影響較大的族群如婦女與孩童的福利與教育問題,以及弱勢區域邊緣族群所需援助與經濟輔導。不該用剝奪女性生育權的方式進行絕育政策,但可從推廣家庭計畫與適當節育的知識著手,讓人們對於生育更有自主權。
總人口數字增加必然會對環境帶來一定的壓力,比方說更嚴重的貧富差距、碳排放量增加而影響到長期性氣候變遷問題、人口過量區域的糧食問題以及顛沛流離的移民問題。因此有一些女性開始發起反生育運動,也就是所謂的「生育罷工」(BirthStrike),研究數字顯示在已開發國家只要少生一個小孩就可以減少58.6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少買一台車的24倍。因此讓許多開發國家的女性響應這個運動。
但這些環境惡化問題完全是由於人口數量增加而引起的嗎?根據2019年美國田納西州羅茲學院(Rhodes College) 國際研究副教授珍妮佛.舒巴(Jennifer Sciubba)針對歐洲22個國家中的1000多個區域於1990年到2006年期間,人口增長水平與同時期都市土地利用模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變異比較後發現,西歐人口數量增加對於環境的確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對於東歐來說,卻不是主要影響環境變化的因素。
因此有不少研究支持環境惡化的主因並非為人口絕對數字的增加,反而取決於對自然環境與資源的開發與浪費程度,以及過度消費的嚴重狀況。2021年來自美國的研究證實,人口增加與無法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時造成了環境退化;另一份研究則證實中國近四十年的經濟成長以及自然資源的開發使用,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升高。因此也許同時考慮人與環境才是更完善的解決之道。
聯合國人口展望報告中預估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會突破100億大關,屆時平均每名婦女生育2.1個孩子,低於生育更換水準,代表每個世代的人口數將正好能被下一代取代。但以印度為首,包含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和菲律賓等8個國家其人口增加數量占比將超過一半,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中印度預計在明年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
可預見的是已開發國家人口老化及勞動力缺乏等問題將更加嚴重,甚至會影響到經濟成長速度,相對地也需分配較多社會資源於健保、社會福利、長照制度及退休金規劃;人口生育率較高的國家或區域則將面臨糧食不足、無暇照顧孩子、生活負擔增加及社會資源不足等艱難問題。因此減少環境過度開發與資源浪費,著眼以上社會問題才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面對即將破80億的人力壓力,世界各國應該以低碳經濟方向邁進,同時制定兼顧人與地球的發展策略,愛護土地與資源;保障全球各地弱勢婦女的受教育權,讓他們擁有身體自主權,對於生育與節育能更有概念;改善衛生環境,讓婦女及幼童能在安全的環境中生養、教育與成長;生育率偏低國家區域可制定獎勵生養孩子的補助政策,以維持社會進步的年輕勞動力。
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提到了接受新移民的開放政策。對於生育率較低的國家,如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國,鼓勵從文化上去接納外來移民,為社會注入年輕勞動力,活化經濟,但不會增加總人口數的壓力。用更開放的態度與政策去面對整個世界環境的變化,不侷限在自己的國家區域問題,也許能夠一起跨過未來的人口危機。